首页 >成人教育 >读课感悟 | 对比读课,不一样的收获

读课感悟 | 对比读课,不一样的收获

发布时间:2023-02-15 10:53:23

对比读课,不一样的收获

林州市茶店镇中心小学      郝艳飞

观看支玉恒老师课例《月光曲》并与于永正老师的《月光曲》相对比,他们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的招数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学习两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艺术百花园”,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本文的课后题有三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谈完一曲,又弹一曲。2.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3.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选做题一个:如果有条件,听一听《月光奏鸣曲》。

依据语文要素,要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就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实现,那么如何朗读,朗读的方式选择都需要老师来根据本课设计。

我们先来看于永正老师在《月光曲》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指导朗读的?

一、读正确、流利

1.老师活动:打开书,读课文。要求: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

学生活动: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2.老师活动:先概括讲,请再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该怎么讲。

学生活动: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指名说传说的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作纠正。

3.老师活动: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记住生动的情节、细节,把故事具体地、生动地讲一下。

学生活动:生细心读课文,或读读说说,指名说。

二、读出感情

1.老师活动:请一位同学读读试试,其他同学边听边看书,注意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指名读。

2.老师活动:适时叫停,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幽静”的意思。

学生活动:生1被叫停,另一生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完后,生1继续往下读。

3.老师活动:叫停,理解“随便说说”背后的深意。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引导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生1继续往下读。

4.老师活动:叫停,注意“座”和“坐”的区别。

学生活动:生1继续往下读。

5.老师活动:叫停,注意“幽”的写法。

学生活动:练习写“幽”字,生1继续读课文,直至读完。

6.老师活动:指导学生理解“苏醒”和“陶醉”的意思,听贝多芬《月光曲》,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学生活动:听《月光曲》。

这个环节完成了选做题的目标。

7.老师活动:把第8.9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

学生活动:学生练读,指名读,读得有感情。

 

三、熟能成诵

1.老师活动:推选班里胆子较小,不大敢举手的同学,读第8.9自然段。

学生活动:该生读得基本流利,只是声音有点小。

2.老师活动:放配有《月光曲》的朗读磁带。

学生活动:学生练读,指名读,读得更为出色。

3.老师活动:看看自己能不能背下来。

学生活动:积极地背、读,师指名背,背得不错。

于永正老师的指导朗读做得非常扎实。我们再来看看支玉恒老师在本课中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支玉恒老师都是采用与学生互动、聊天的方式进行指导的。

支老师一开始就问:这篇课文是讲谁的?这个问题提得好,“是讲谁的”就好像跟学生在闲话家常,非常口语化的课堂用语,更能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直接就能进入学习状态。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第一段的内容给说了一遍。

继而就对学生说: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然后学生说不对,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把课文第一段再读一读,看看哪儿没有学?学生读第一段,就发现都在闲话家常的时候学习过了。

最后一自然段也是这样完成指导朗读的。

二、学习第二段到第九段

(一)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思考,读完了有话想说就说。

2.生各自读课文。

3.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老师适时引导。

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

有位学生说读完这几自然段后,觉得贝多芬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支老师就问:你是怎么知道他热爱大自然了?学生回答:因为他谱写的《月光曲》是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这个环节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再引导学生,直到他不这样理解为止。而支老师并没有阻止,反而说: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这一环节老师一句没讲,学生就已经弄清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可见,教师的启发、点拨,帮助学生生成了很多东西。

这一环节相当于于永正老师的读正确读流利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说出课文大意。

NEW TERM

(二)重点学习第九段

1.启发学生质疑

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中,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说完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引导大家学习第九段。

2.让学生把第九段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学生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默读、朗读、互相读。

3.支老师指导学生把第九自然段分层理清了月亮和大海的变化。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读,让学生读出同样的感情。

4.理清变化后,让学生把变化读出来,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学生各自读课文。

5.分层次读,一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

6.齐读,老师打拍子,边读边用眼角扫手势,老师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

7.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月亮和大海与《月光曲》的旋律有什么关系?认真读第九段。

8.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根据盲姑娘兄妹联想的月亮和大海的变化,应该读出什么语调?然后学生听《月光曲》的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

9. 支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大家学习第四、五、六、七、八段。生读课文。

(三)学习第四、五、六、七、八段

1.支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来贝多芬是怎么和盲姑娘认识的吗?生各自读课文。要求:先读出相关的课文段落,然后概括来讲。

这一环节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先读出相关的课文段落,然后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你先停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生无语)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失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这一小环节,学生完全是在支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最后支老师才说出呼之欲出的答案。

还有一个小地方,支老师运用手势,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望庐山瀑布》。中间有好多学生读得不太合适或者回答得不太准确的地方,支老师都会适时叫停。

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2.读第八自然段,理解“清幽”的意思。

3.熟能成诵,背诵第九自然段。

现在于永正老师和支玉恒老师的指导朗读方法分析完毕,通过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两位老师的课堂可谓是洗尽铅华,品最天然的文字,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语句的领悟都在于“读”这个方式;老师指导朗读的方式都是引导,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老师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有了出乎意料的生成;两位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绝招,如:于老师的范读、板画、唱京剧等,支老师擅长于运用手势等方法……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两位老师指导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

1.于老师的指导朗读可以看出来,属于稳扎稳打。每个环节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支老师的课堂则更跳脱一些,先跟学生闲聊,聊着聊着,就进入了正题,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了,继而再让学生读刚刚聊的这一段。

2.于老师的课堂气氛属于波澜不惊,就像大海,风平浪静,但却很深;支老师的课堂气氛属于波澜壮阔,大海有多深,他就能让浪起多高。

3.于老师指导朗读在本课中只运用了一个字,就是“读”;而支老师则把指导朗读与学习音乐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朗读的时候打拍子;运用手势让学生读出高低起伏;还有支老师提出的三个主干问题:《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样的、《月光曲》的灵感从哪里来、《月光曲》内容是什么等。

……

当然还有许多不同点,我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两位老师的朗读指导可谓是经过“绚丽之后的返璞归真,是精雕细刻之后的大巧若拙”。

那么我就再来说一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运用两位老师的指导朗读方法的。

我先来说运用于永正老师指导朗读较好的一个课例。

我在执教《自相矛盾》一课时,我这样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性格的。

我为了让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能放开手脚做动作,于是我在整个课堂上表扬学生的时候,让他们做出点赞、比心、鼓掌等动作,为角色扮演做铺垫。

1.指名读课文,摸一摸学情;

2.师范读,让学生根据范读标出节奏;

3.重点解决最后一句的朗读节奏;

4.想象自己就是小古文中的卖矛者和围观群众,你的表情会是什么?会做什么动作呢?为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性格做铺垫。

5.练习读,加上动作和表情;

6.指名读,没读出动作的,我会说:如果谁能加上动作,就超过他了;没加表情的,我会说:如果谁能加上动作,就超越他了。到最后,我会说:如果谁能把动作和表情都加上,你就是王者。

7.老师再次范读,必须绘声绘色;

8.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从而读出人物的性格。

运用支玉恒老师较好的一个课例。

支玉恒老师在《画杨桃》一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我曾在执教《腊八粥》一课时,只注重难点句子的分析,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整篇课文的美感都被我破坏掉了。于是我对这一课重新进行了教案设计,使用了支玉恒老师的这一初读方法。

一、题目入手

播放腊八粥的图片,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顺势而问: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腊八粥写的,那么作者围绕腊八粥又写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

1.先自己读课文,我是学习支玉恒老师的引导方法: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读,还可以小组读,还可以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只要大家认真读就好。我这样一说以后,学生的学习气氛马上就起来了。课堂上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都有,有的甚至斜躺在凳子上,靠着后面的桌子,大声朗读。当然,我顺带提醒了他一句:注意安全。

2.指名读第一段。

朗读好第一段的作用非常大,这一段主要是写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的,正好与课后题中的小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事物”相符合,所以这一段我计划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会背诵。

学生读完后,没有错误,正确流利,我及时表扬了他。然后我问:这一段描写的是什么?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很顺利地回答了出来。好,第一段暂且先搁置一旁。

3.分角色读2~8自然段和9~12自然段。

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读了以后,发现他们没有读出八儿等粥时的急切心情。我又进行了一次范读,让学生自己练读,慢慢有了很大进步。这个环节很有意思,学生都想有一个角色,竞争非常激烈,当然举手高者得。

4.一起读13~17自然段。

读完后,我提问了一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已经是六年级了,当然能顺利回答出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然后我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法,去掉拟人的手法,两组句子对比,说出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拟人手法更能写出腊八粥的诱人和香甜,更加的细腻生动。

5.指名读最后一部分。

三、背诵第一段

当学生初读完后,我这样说:这几自然段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段落?学生大部分回答是第一段,也有回答其他段落的。我这样引导:这样,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看看它跟其他段落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大家认真读。

学生读完后,回答:这一部分纯粹地写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而后面的部分写的大都是八儿在等粥、猜粥等活动。这个时候,我继续引导:这一部分作者写得非常细腻动人,请大家读出腊八粥的细腻动人。学生再读,指名读。

我继续激励学生:“这一段写得如此细腻动人,以后再写喜爱的食物的文章时,我就不怕了,我可以模仿这一段来描写。老师会背诵,你们会吗?”说完,我大声地背诵完第一段,其他学生不甘示弱,也要背诵。我说:“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看哪位同学能第一个完成。”

五分钟过后,已有大部分同学举手。我故意抽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这个同学试着背诵了一遍,只有几个字错误,课堂效果不错。只要学生会背诵第一段了,那么就为后面的小练笔做了铺垫,在写作的时候会水到渠成。

江苏的王培远先生曾在《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中指出,“语感的形成包括两个层面的自动化:一是意识活动的自动化,即心有所思,不必着意就能遣词造句,组织表达;二是发音器官筋骨活动的自动化,表达的意念一经形成,口舌即能付诸实现,达到心口双畅。”其实,只要我们记住一点就行,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读为主线,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悟文、读中悟形、读中悟情,让学生感受文中“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在反复的诵读中,书声琅琅,语感自然形成了。

文字/编辑    郝艳飞

往期文章

Part.

1

读课感悟|跟于老师学习幽默教学——读于永正课例《翠鸟》《小稻秧历险记》有感

Part.

2

读课感悟 | 提高自身修养方能无为而治——支玉恒老师《草原》一课感悟

Part.

3

读课感悟|跟于永正老师学习指导朗读——《惊弓之鸟》和《第一次抱母亲》有感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经验